点击更换验证码
周:反弹无力 继续下探

栏目:   作者:张辰晔(资格证书号:A0170617010001)   时间:2025-03-28   查看:

风险提示:本文所有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买卖建议,据此入市风险自负。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3月24日—3月28日周评,北京指南针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重要信息回顾】

【央行: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 择机降准降息】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5年第一季度例会,建议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提高货币政策调控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货币信贷投放力度,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强化央行政策利率引导,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传导机制,发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作用,加强利率政策执行和监督。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从宏观审慎的角度观察、评估债市运行情况,关注长期收益率的变化。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防范资金空转。增强外汇市场韧性,稳定市场预期,加强市场管理,坚决对市场顺周期行为进行纠偏,坚决对扰乱市场秩序行为进行处置,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来源:财联社

 

【央行:用好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 维护资本市场稳定】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5年第一季度(总第108次)例会于3月18日召开。会议强调,用好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探索常态化的制度安排,维护资本市场稳定。持续做好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金融服务,充分发挥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作用,进一步打通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堵点和卡点。着力推动已出台金融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加大存量商品房和存量土地盘活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完善房地产金融基础性制度,助力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落实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金融政策措施。切实推进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来源:财联社

 

【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 增强投融资长远发展协同性】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3月11日,中国证监会党委召开扩大会议,深入学习全国两会精神,研究部署资本市场贯彻落实具体举措,提出要更大力度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指导意见及实施方案落实落地。受访专家认为,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不仅是优化资本市场结构、提升市场稳定性的关键举措,更是增强投融资协同性、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加速构建“长钱长投”市场生态,能够为“稳股市”和发展壮大耐心资本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财联社

 

【有关扩内需 财政部最新明确:支持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大力提振消费】

财政部24日发布的《2024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下称《报告》)提出,2025年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支出强度,优化支出结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强化财政科学管理,防范化解风险,严肃财经纪律,落实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要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政策效能,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为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提供有力保障。2025年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持续用力、更加给力,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大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二是安排更大规模政府债券,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更多支撑。三是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强化精准投放,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四是持续用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促进财政平稳运行、可持续发展。五是进一步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强地方财力、兜牢“三保”底线。根据《报告》,财政部2025年重点做好六方面工作。支持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排在工作首位。包括大力提振消费。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推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等。推进实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提升行动、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统筹用好各类政府投资资金,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投资力度。合理安排政府债券发行,加快政府债券资金预算下达,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来源:财联社

 

【国家卫健委:开展人口高质量发展研究揭榜攻关 研究进一步完善生育支持措施、加强中长期政策储备】

国家卫生健康委决定组织开展2025年人口高质量发展研究揭榜攻关活动。其中,在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方面,系统梳理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及实践成果,进一步完善人口高质量发展理论体系。开展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定量研究。研究梳理与人口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从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视角对政策环境进行思考与设计;在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方面,基于多源数据和国内外比较的视角,分析当前我国生育医疗服务、生育假期、生育保险、育儿补贴、托育服务、教育、住房、就业等支持措施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开展政策效果评估,研究提出进一步完善生育支持措施、加强中长期政策储备的建议;在营造生育友好社会氛围方面,研究提出加强人口高质量发展宣传教育、构建新型婚育文化、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政策建议。来源:财联社

 

【国办转发通知提出八项举措 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转发商务部《关于支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措施》提出,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优化入境政策和消费环境,提升消费供给品质。为支持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天津市、重庆市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措施》提出积极推进首发经济、优化入境政策和消费环境、更好发挥免税店和离境退税政策作用、办好各类大型消费促进活动、推动商贸流通高质量发展、促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提升消费供给品质、加强对外宣传推介八方面举措。来源:财联社

 

【美总统特朗普宣布对所有进口汽车征收25%关税】

当地时间3月2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行政令,宣布对所有进口汽车征收25%关税。相关措施将于4月2日生效。特朗普称,汽车关税将会是永久的。他表示,如果在美国制造汽车,则无需缴纳关税。特朗普称,特斯拉的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没有对汽车关税发表过任何建议,也没有从中要求获得任何益处。特朗普当天还称,美国将会对木材和药物征收关税。来源:财联社

 

【央行副行长宣昌能:将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择机降准降息】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在博鳌亚洲论坛“不稳定世界中寻找货币与金融稳定”分论坛上致辞时表示,当前,国内外环境正在进行深刻变化,全球供应链不断受到影响。中国国内经济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在不确定性加大的背景下,中国明确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央行连续多次降准降息,通过货币政策调整来支持经济发展。政策的立场是明确的,中国将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择机降准降息。来源:财联社

 

【3月21日至3月27日多空资金增仓前300名中涨幅最小的20只个股】

(本图中所涉及的个股只作为数据展示,不作推荐与暗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资金动向数据分析】

 

  从表1的每日六大战区多空资金进出情况中可以看到,本周一与周二,空方有连续施压动作;随后在周三与周四,多方进行了全力反击,但与周三各战区的资金流入量相比不难发现,周四多方的后续力量就已出现了衰减迹象;而周五行情中,多方力量则进一步减弱,空方更是趁机再次施压,从而导致大盘在周五一度下探至34日成本均线附近。就全周而言,虽然目前多空双方的力量相差并不是很大,但多方显然已无法占据明显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下周空方继续施压,行情很可能出现进一步下探的动作。建议大家在控制好仓位的同时,密切关注场内多空资金的进出情况,若下周初多方反击无力,操作上则需以谨慎为主。

  从表2的每日资金流入排行榜前五名来看,本周行情不断震荡反复,热点轮动速度较快,市场中缺乏连续做多的板块。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的操作难度较大,往往稍一追涨就会套在短期高点。所以随着震荡时间的延续,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就会选择观望,从而导致多方力量逐渐下降,行情无力向上反弹,只得继续向下取寻求支撑。

  从表3的每日资金流出排行榜前五名来看,本周做空较为积极的有电气电源设备板块和专用设备板块,这两个板块在本周五个交易日内均三度出现在资金流出榜前五名之内,且每次都是两个板块联手做空,从而对市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群体压制。同时,上周连续施压的计算机应用板块在本周一与周二也连续出现在资金流出榜首位,而周三与周四行情反弹过程中,计算机应用板块并未出现资金大幅回流,说明科技类板块参与反弹的积极性不强,后市或仍有继续回调的可能。

 

【大盘分析】

  从图2中可以看到,在上周五大盘快速杀跌之后,本周一到周四,大盘都一直是在上周五的收盘位置附近进行窄幅震荡整理,尽管指数也有向上反弹的动作,但始终无法有效站上5日成本均线。在这种情况下,随着5日成本均线的逐渐下移,大盘上方可腾挪的空间也就变得越来越小,于是周五行情选择了再次下探,指数也回落至34日成本均线附近。那么34日成本均线能否成为支撑,则需要大家在下周做进一步观察。从下方的多空资金运行情况来看,本周二与周三资金为流入状态,其余三个交易日资金则均为流出。通过对比资金柱的高度不难发现,周五的资金流出柱高度超过了周二资金流入柱的高度,而周一与周四的资金流出之和显然也大于周三的资金流入,所以就全周而言,空方力量占据了主导。需要注意的是,在过去两个多月当中,几乎每周都是多方力量占优,而本周空方力量的再次占优则预示着行情调整很可能不会在几天内结束,后市或仍有继续下探的动作。故此建议大家控制好仓位,同时密切关注场内多空资金的进出情况,以便及时掌握市场变化,并做出相应决策。

 

风险提示:文中观点仅供参考。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